踏訪石門大圳、大漢溪及淡水河,隨著水運閱讀城市的朝起朝落
士武哥漫漫騎 #4 2020.10
從老街溪翠堤橋向上騎行,經過八字圳水岸公園,再接往大坑缺溪自行車道後,可以再接往石門大圳山子頂段,然後一路沿著石門大圳旁便可以騎到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。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,再一路向下騎,經過新月橋、華江橋後,便可從萬華接往大稻埕及淡水方向。
我們沿途會騎經八字圳、石門大圳、三坑、大漢溪、艋舺及大稻埕,走讀「水」如何造成農業、商業及運輸業的起起落落。一個石門水庫,造成了桃園稻業的興盛,卻也帶來了另一個城鎮的衰落;艋舺的頂下郊拼,同安人敗逃卻是塞翁失馬,這是一條很有歷史故事的單車路線。
新光吊橋 見證平鎮工業的先驅
第一站到達新光吊橋,現在看到的吊橋是這幾年重新整理過的,原本的舊橋還有保留門柱遺跡在旁邊。遺跡旁有解說牌-新光吊橋沿革誌,可以看到這是民國 56 年時,新光合纖在平鎮設廠,配合輸送高壓電力工程而興建的。寶特瓶為新光合纖的主力產品之一,並且是第一家將「寶特瓶」申請專利的公司。
看到這可能會好奇為何新光集團會把工廠設立在平鎮,再把沿革誌往下看:新光合纖旁之「樹德堂」是新光集團吳火獅之夫人吳梁桂蘭之娘家庭院,還真沒想到這裡跟新光關係頗深呢。
八字圳 百年歷史的民築古圳 1744-present
穿過吊橋後再往上游騎,便來到了八字圳水岸公園,八字圳是歷史悠久的民築古圳,西元1744 年,當年宋來高率族人自廣東梅縣渡海來台,在這裡進駐拓墾,為了有足夠的水源灌溉便興築水圳,桃園有名的古圳還有三七圳、霄裡圳等。不過後來隨著社會變遷,工商業社會的演進,許多農田不在,八字圳也隨之逐漸凋零。
八字圳水岸公園這幾年整理的非常好,有八字圳的解說牌,也有長凳可供休息,旁邊也有一座美麗的百年紅磚橋-伯公潭橋,這個紅磚橋上方是舖設柏油的馬路-新光路三段,所以平常開車、騎車從上方經過時不會留意到,但從八字圳這裡騎過去,就會看到這座美麗的古橋。
如果你對八字圳有興趣,推薦你可以找這一本《伯公潭與八字圳的人文記事》來閱讀,內容非常豐富。
大坑缺溪 城市外的寧靜小溪
左轉從伯公潭橋穿過66快速道路下方,續騎新光路,在新光路三段158巷時,右轉進入大坑缺溪旁的自行車道(平鎮鐵馬迎風自行車道,現改名安平鎮庄自行車道?)。大坑缺溪這邊的人潮比老街溪少很多,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步道,其實不管要去龍潭、大溪或關西,抑或是楊梅,都會經過這裡。
石門大圳 南桃園稻田功臣 1964-Present
沿著大坑缺溪自行車道一路向上騎,經過千頃第、鎮南橋後,再往左手邊騎便是安平鎮庄水岸公園,穿過公園的林蔭小徑左轉,穿過橋後從土地公往上,便接往石門大圳山仔頂段。
1953 年,因桃園乾旱,大漢溪水量不足,進而造成桃園大圳水量不足,促成了興建石門水庫,而石門大圳是在石門水庫興建時規劃建立的,為南桃園一帶的農業灌溉帶來很大的貢獻,更精確的說,當年石門水庫原本就是為了解決農業灌溉問題而興建的,公共用水及發電的目的反而是其次。
這段自行車道旁也剛好會經過前陣子完工的鑊篤陂塘生態公園,帶小朋友騎的話可以順遊一下這裡的溜滑梯。
經過鑊篤陂塘公園,繼續向前往中豐路邁進,之前騎腳踏車從石門大圳山仔頂段要穿過中豐路時有點危險,但後來蓋了這個自行車天橋後就大大的改善了,穿過天橋後就可以沿著石門大圳騎往三坑大溪一帶。
東豐路一帶可以看見大片的稻田,而一直到太平西路這一段,兩邊也是美麗的田園風光。前面說到石門大圳是為了解決農業灌溉的問題,在這一段還保有很多稻田,也許會讓人比較有感覺吧。
早期南桃園的稻米一年一穫,在石門大圳完成後,開始一年二穫。每甲地的稻米生產量成長二倍多,而農田價格也伴隨上漲。
再往前繼續騎,穿過洪圳路後再騎行一小段,就到了第一個叉路口:八德 vs 三坑。
如果你對桃園大圳及石門大圳想了解更多,可以參考《桃園臺地埤塘行腳地圖》及《石門水庫水文化初探》
安平鎮庄水岸公園
鑊篤陂塘生態公園
石門大圳山仔頂段
中豐路自行車天橋
石門大圳東豐路旁農田-長安橋
石門大圳東豐路旁農田
太平西路旁農田
建宏釣魚池
順便分享一張珍貴的老照片:民眾在準備放鞭炮慶祝石門大圳通水
八德 重劃區內自行車道
選擇左轉向下,可由霄裡旁接往八德重劃區豐德路的自行車道,再接到大溪仁和路然後通往大漢溪自行車道。
這段路線如下:仁和路二段432巷->豐德路->介壽路二段1507巷->大鶯路->大鶯路1020巷或1320巷->大漢溪自行車道(中庄)
大溪落羽松 為它改路名的景點
選擇直行,就會看到石門大圳水岸綠廊,再續騎,穿過國道三號下方後,就是石門大圳自行車道的盡頭,接著騎往瑞福路後,便可以接往大溪落羽松路(大道)。
這條落羽松路在熱門季節時人非常多,停車也麻煩,反倒是騎車來是個更好的選擇。
三坑 桃竹苗重要轉運站 1859-1920
落羽松大道出來後,可往左前騎一小段,就可以接往三坑自行車道,不過這次我們不會騎到三坑老街,而是在滑下山後往左手邊走,沿著大漢溪往鶯歌方向前進。
這一小段的路線可以俯看整個大漢溪、三坑之間的景色,在清晨時分騎起來特別漂亮,不過下坡較陡,看風景的同時也要留意安全。往三坑老街、大平紅橋也是我很喜歡的路線,之後再跟大家分享。
三坑也是因為緊臨大漢溪,加上地形優勢,1860 年代左右開始成為重要的桃竹苗茶葉集散地及各式雜貨集散地,當年的碼頭二段潭渡船頭(三坑茶港)也就是現在的三坑自然生態公園這裡。但在 1924 桃園大圳完工後,大漢溪水位下降而失去水運功能。
崁津橋大溪橋 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
從三坑自行車道往北騎,就可以到達大溪的崁津橋及大溪橋,過大溪橋後,基本上就是進入了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。大漢溪當年肩負著三坑、大溪到新莊、萬華、大稻埕及淡水之間水運的重任,但因為茶樹、樟樹的種植,也造成河道逐漸淤積,隨著桃園大圳、石門水庫及石門大圳的興建,水位更是嚴重下降,而失去水運的功能,加上鐵路、陸運的發達,而造成三坑及大溪的沒落。從大溪橋眺望對岸的大溪小鎮,想像「崁津歸帆」的畫面,讓人想像到大溪跟隨著大漢溪的繁華及沒落,真的是呼應了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這句話呀。
中庄調整池 石門水庫最大備援
沿著大漢溪自行車道續行,會來到中庄調整池,因為是石門水庫的在排砂時的備援池,所以規模非常龐大,週遭環境清幽,可以拍照休息一下。
提到中庄,就要提到當初因為興建石門水庫時而被迫遷村的居民,其中一部份泰雅族遷移到中庄的移民新村,但在葛樂禮颱風來襲時,石門水庫水位爆漲,又緊急水中心洩洪,泰雅族人又狼狽地逃離此地(移往大潭):
https://cmsdb.culture.tw/route/B50D8594-868E-45D9-A0CD-6959A1DE4B42
我們在享受石門水庫帶來的好處時,也是要感謝一下這些為我們犧牲的百姓。
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 連結大溪與鶯歌之道
穿過中庄調整池,再到中庄土堆,就會接到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,這裡就是大溪鶯歌的交接處了。
鹿角坑人工溼地。新月橋。華江橋
一路經過龍窯橋、鶯歌,可以到達鹿角坑人工溼地,鹿角坑這邊也相當幽靜,人也不多,是個拍照的好地方,接著一路騎過新月橋,轉往大漢溪右岸自行車道,再接往華江橋。
艋舺 一府二鹿三艋舺 1794-1860
過了華江橋到達舊名艋舺的萬華,沿著自行車道騎行,右手邊是昔日熱鬧繁華的城市,左手邊則曾經是千帆雲集的港口,又隨著港口的淤積而沒落。
大稻埕 商洋行雲集 1860-1930
1853 頂下郊拼,同安人從艋舺逃到大稻埕後,隨著1860年英法戰爭後淡水(滬尾)開港,艋舺一帶河道淤積,因此整個商業活動大翻轉。開港後幾年,大稻埕因陶德及李春生的關係,茶業興盛,同時各國洋行紛紛在此進駐,成為繁華的商業重鎮。
經過艋舺後繼續沿著河濱自行車道騎行,很快的就到達了大稻埕,大稻埕碼頭現在開發成貨櫃屋市集,有許多餐飲業進駐,頗有異國風情,騎了一天的車,傍晚時分在這吃吃東西,看著夕陽頗為享受。
大稻埕亦是新光集團吳火獅先生的發跡地,今天的旅程就在這裡劃下句點,呼應我們的第一站-新光吊橋
大稻埕本身的歷史就很精彩,我這次特別安排了兩天的行程,今晚就住在大稻埕,明天再來跟著導覽老師一起聽故事 🙂
Trackbacks/Pingbacks